地理:
天目笋干产地是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产品产区:建国前,临安县笋干产于永安乡(今临目乡、杨岭乡、青云镇夏村片)、天目乡(今东天目乡和青云镇淙射片)、山川乡和古城乡(今石门乡、高虹乡)、南屏乡(今板桥乡、三口乡)。於潜县集中在西天目、千洪、横路等乡。昌化县笋干生产少量。建国后,笋干主产区为西天目、千洪、横路乡,次为临目、石门、杨岭、东天目乡。尚有马啸、颊口、石瑞、白牛乡少量生产。
天目山属杭州辖临安县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最适宜于竹的生长。所产竹笋有壳薄、肉厚、质嫩、鲜中带甜的特点。
人文:
“天目笋干”是原孝丰县报福一岙山区传统名特产,制作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已被立为“精品”。宋赞宁所著“竹谱”中有“天目山生产其色黄,今人以天目笋脯见馈……”的记载。
天目山北麓海拔500—1500公尺高度,有一条蜿蜒向上100里长的天然石竹林岙,东西横向覆盖着天目山背脊。这一带深山岙、坑中的山农自古世代采制石竹笋干,自名“天目笋干”。
自宋以来,至明正德、嘉靖间,天目产笋干已为人们所称道。清康熙后,西天目禅源寺香客游人争相购买,声誉鹊起,每年产额不下三、四千担,运销杭、沪。民国22年(1933)产笋干,临安县6000担,於潜县5500担,昌化县100担。当时每担可换大米十来石,价值50至70元。抗日战争期间,食盐紧缺,运销困难,产量骤减。民国31年,临安县产笋干3400担,於潜县300担。建国后,天目笋干产量增加,1950年至1988年,全县年均产笋干451吨,其中1987年产笋干826吨,为历史最高年产量,比战前1933年增加42.4%。笋干质量经历曲折。五、六十年代时,供销社收购笋干时,派人下去参加生产,严格掌握质量标准,要求白蒲头,无空筒,无乌节,粗细长短适度,每百斤笋干用盐不超过30斤。1956年,天目笋干首次进广交会展出,颇受外商青睐,《香港经济导报》称“天目笋干清鲜盖世”。至1978年笋干购销多渠道经营后,笋农制作粗放,有此贩销户加倍掺进盐份,影响天目笋干声誉。嗣后,笋农受笋干市场竞争的启发,笋干质量有所回升。
认证部门:国家工商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