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乳山文蛤”成功注册地理标志商标,成为威海地理标志商标家庭的新成员。至此,威海市地理标志商标总量达20件。
注册地理标志商标,是农业品牌化的重要途径,地理标志商标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擦亮威海市乡土特产的“金字招牌”。
审批严
有“地名”的产品更金贵
如今,农产品市场竞争已经从产品经营性竞争上升到品牌竞争的新阶段,作为体现农产品品牌价值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地理标志商标蕴含着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
正是看到了地理标志商标“点石成金”的作用,威海市从2004年开始进行地理标志商标申请。各区市、乡镇申请注册的积极性逐年增强,2016年7个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成功,2015、2016两年的注册数量就超过之前注册数量的总和。
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申请注册地理标志商标的商品需有史料记载,产品质量需经专门机构检验合格。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地理标志商标产品有特色、质量高,一经注册,就会产生巨大的品牌效应。
这种效应首先体现在价格上。以“乳山牡蛎”为例,今年初春“乳山牡蛎”在电商平台上的销售价格全网最高。其他拥有地理标志商标的农副产品价格也较同类产品高出一成至三成不等。
注册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深挖地理标志商标的品牌效应才是关键。文登区葛家镇拥有全区三分之一以上的苹果产区和千亩以上的大樱桃产区。去年,葛家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申请拿下了两个地理标志商标——“文登大樱桃”和“文登苹果”。接下来,全区将通过开展樱桃节、苹果采摘等生态休闲活动,擦亮“文登大樱桃”“文登苹果”特色品牌。
效益好
成为特色产业“护身符”
擦亮地理标志商标品牌不仅会增加农副产品本身的附加值,更为深远的作用就是改变传统农业的分散经营方式,实现以品牌为核心的“公司+商标+农户”等新型农业产业化生产模式,提升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农民致富、特色产业发展的“护身符”。
荣成是全国最大的海带养殖基地,海带养殖面积达10多万亩,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品牌效应,荣成海带占有的市场份额并不大。2004年,荣成海带在荣成市渔业协会的主导下走上了争创品牌的路子,荣成市还专门组建了“荣成海带”商标申请小组。2006年,“荣成海带”注册成功,成为威海首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成功注册成功后,“荣成海带”严把产品质量关,提高产品知名度,做好品牌延伸。“荣成海带”的销售大网已经实现东到韩国、日本等国家,西至河南、河北等省市。荣成海带产业形成了以育苗、养殖、加工、供应、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海带产业年收入18亿元以上,为广大农民提供8万多个就业岗位。
2009年,“威海刺参”注册地理标志商标以来,全市提出了“做强做大海参产业、打响威海刺参品牌”的口号,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海参产业发展的政策,实施了高密度、多层次的品牌宣传推介活动,使“威海刺参”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不到三年时间,仅海参养殖就实现产值70多亿元,占全市水产养殖总收入的40%。如今,海参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全市蓝色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拉动全市蓝色海洋经济发展。
互联网+时代
土特产更得靠品牌
当土特产触网,地理标志商标的品牌作用就会更加凸显。近年来,通过电商平台卖出名号的最大“网红”非“乳山牡蛎”莫属。
“乳山牡蛎”养殖面积8万亩,年产量30万吨,产值18亿元,养殖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县级单位名列第一,去年还获得了2016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
品质和名声有了,价格却一直上不去。之前由于采取大宗批发、简单初加工等粗放的销售模式,高品质的乳山牡蛎附加值并不高。于是,“乳山牡蛎”决定“触电”,开启电商销售模式。据乳山市牡蛎协会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乳山牡蛎”电商卖家仅在淘宝网上就有200家,线上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
5月开始,威海市金给利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洋洋终于闲了下来。去年10月底至今,他们共卖出了100万斤的牡蛎,仅电商平台就卖出了300万元的销售额,这个数字是去年的三倍之多。
“电商成就了乳山牡蛎,乳山牡蛎也成就了电商。”在徐洋洋看来,通过电商平台,“乳山牡蛎”的品牌效益和销售价格都得到提升,就像今年春天乳山流行的一句玩笑话“乳山人都吃不起乳山牡蛎了,也吃不着乳山牡蛎了。”因为电商早已把新鲜出炉的乳山牡蛎运往了全国各地。徐洋洋预计,今年10月底,乳山牡蛎的电商销售更会火“蛎”全开,明年的电商销售额将继续翻番。
随着电子商务飞速发展,除了“乳山牡蛎”之外,“威海刺参”、“文登大樱桃”等拥有地理标志商标的农副产品也通过网上订货、线下供货方式,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