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春茶地理标志产业精准扶贫:一片春茶 撑起一片希望

发布时间:2019-09-28     阅读:

聚焦地理标志

“近年来,安徽省大力发展春茶地理标志产业,实行统一贴标管理,鼓励企业使用地标产品专用标志开展品牌创建、促进品牌提升,同时建立标准化示范区,对春茶地标品牌的使用管理、产品生产流程、产品质量包装进行全方位规范,不断提升春茶地标品牌整体形象,确保春茶地标产品在惠及更广区域、更多农民的同时,保障其特有的资源和品质优势。”安徽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韩永生介绍,依托于春茶地理标志,安徽省积极探索推进春茶地标产品发展的途径和办法,改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自然经济模式,通过“地理标志+龙头企业+标准化生产+贫困户”发展模式,用好用活地标品牌,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链,实现了“创一个地标、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的兴农富民连锁效应,探索出了一条春茶地理标志精准扶贫的致富之路,给脱贫攻坚带来了绿色希望。

保护示范“手拉手”创品牌

黄山市黄山区,位于安徽省南端,地处黄山脚下,是中国名茶之乡,建设了太平猴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据黄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宋彩霞介绍,2015年12月,黄山区申报创建太平猴魁地理标志产品示范区,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黄山区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太平猴魁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确定了相关任务分工,明确了各有关部门、乡镇政府、龙头企业在项目建设中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

“随着太平猴魁茶产业的日益发展,建设保护示范区已成为黄山区地理标志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此次建设保护示范区,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转变职能,更新理念,通过政府、部门、协会、企业之间的全力配合,‘手拉手’地凝聚在一起,为打造地理标志品牌共同努力。”宋彩霞介绍,保护示范区建设期间,各方人员深入产茶基地实地调研,会同农业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各方专家和代表,共同研究制定黄山区太平猴魁茶标准体系,累计收录、编制了61个标准体系,其中国家标准35个,行业标准12个,地方标准14个,从茶叶育苗、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摘、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予以规范,确保生产过程有标准可依。通过实施标准提升太平猴魁茶的品质,擦亮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这块“金”字招牌,为黄山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截至目前,全区现有茶园面积7.5万亩,太平猴魁茶5.4万亩,年茶叶产量1000吨左右,年产值3亿多元。“如今,茶产业已经成为黄山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成为了安徽省乃至全国响当当的‘大品牌’。而且,近年来,在政府引导、部门帮扶、企业带动之下,太平猴魁茶在精准扶贫方面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少贫困户因茶产业的发展而得以脱贫。作为黄山区的特色产业,太平猴魁地理标志产业让黄山区在精准扶贫工作方面走在了全市的前列。”黄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王晓娣说。

扶贫互助“户到户”增效益

图为休宁松萝茶生产龙头企业黄山王光熙松萝茶业股份公司生产车间 摄影/曾嘉

休宁松萝茶是黄山市休宁县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黄山王光熙松萝茶业股份公司的生产包装车间,总经理王海燕一边查看公司订单的生产跟进情况,一边跟同事商讨确定休宁县黄山松萝茶业扶贫互助社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为了更好地带动茶农增收,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短缺的困难,公司以茶业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创办了休宁县黄山松萝茶业扶贫互助社,利用互助资金优势与政策优势,积极吸收贫困户免费入社,对有能力想创业但无创业资金的贫困户给予资金贷款,对照银行基准利率下浮50%。” 王海燕介绍。

这些举措的背后,是安徽省黄山市在春茶地理标志产业扶贫政策的积极推动。据了解,近年来,休宁县组建成立了休宁县松萝茶产业化联合体,以企业为龙头,将家庭农场、合作社、能人大户纳入联合体范围,通过企业生产“户到户”扶持,开展技术培训、无偿提供生物农药、免费供应有机肥和无性系良种茶苗等;此外,通过订单化收购,以返利和以同等质量高于市场价格的5%与茶农签订订单,确保按时、按质、按量收购基地茶农所产茶叶,直接让利于茶农,促进茶农增收致富。

据介绍,近五年来,在政府政策的带动下,公司累计解决劳动就业200余人,累计帮扶800余贫困户脱贫,覆盖8个贫困村,茶园亩效益增收1800元以上,茶农人均纯收入年增2000元以上。通过互助社累计审核并办理借贷140笔,借贷总额571.35万元。其中贫困户20户,借贷金额为78万元,落实帮带贫困户56户,促进了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此外,企业年营销收入稳健增长,真正实现茶农增收、产业增效。“在黄山市和休宁县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带动下,公司针对贫困户还实施了解决就业、上门技术指导、资助子女入学、提供生产资料、实施特别救助等多项措施,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休宁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文遐辉介绍。

技术帮扶“点对点”暖人心

天华谷尖茶,是安庆市太湖县的地理标志产品。据安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调研员李季丹介绍,截至2019年,太湖全县拥有茶园11.8万亩,可采茶园10.6万亩,天华谷尖的生产区域达到了10个乡镇,年产量280多吨,产值1.8亿元。

在太湖县县城的西北角有一个出了名的贫困村——城西乡方洲村。村里唯一的主干道“刘河路”低洼不平,碎石纷乱,一到下雨天就变成一滩泥淖,给村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42岁的方玉霞是村里的贫困户之一,家中老父亲中风,丈夫因腰椎疾病需长年休养及用药,生活困难,还得给儿子交高中学费,方玉霞为此愁了好多年。2014年,太湖县茶叶开发有限公司在方洲村建设茶叶基地,流转方玉霞家土地3.2亩,并签订了用工协议,土地流转及工资收入每年超过2.4万元。如今,方玉霞对家中老屋进行了装修,还买了一台液晶电视。当被问到脱贫致富的“窍门”时,她拿出了刚刚跟太湖县茶叶开有限发公司续签完的合同。合同规定,她家按照公司产品制作要求的毛茶,以高于市场价的5%收购。另外,公司还对贫困户进行“点对点”技术帮扶。“每年公司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续签完协议,方玉霞就像吃了颗“定心丸”,喜不自胜。而更让她高兴的是,公司近两年还把村里的主干道修好了,这样不仅方便出行,还能往外多多运输茶叶,茶农致富的“路子”更宽了。

据太湖县茶叶开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褚卫丰介绍,在安庆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和县政府的支持下,公司选择有条件的贫困村,采取“企业+基地+贫困户+技术帮扶”模式,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或自有土地入股,全方位提供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共同建设茶叶种植基地;再以种植基地为载体将分散的贫困户组织起来有序地从事茶叶采摘生产,使其每年在务工中获取劳动报酬,还能享受相应的利润分红。褚卫丰算了一笔账:“茶园投产前的三年内,公司按银行贷款利息对贫困户进行保底分红,茶叶投产后,公司负责产品销售,每亩茶园可获利3500元,贫困户将从基地获得稳定的收入,从而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开展地理标志技术扶贫,就是在有效保护地标产品的产地特性、技术传承、质量品质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量、扩大销售,促进地标产品与扶贫产业深度融合,带动百姓致富脱贫。” 太湖县市场监管局局长洪礼彬表示。

扶贫驿站“门对门”促发展

图为位于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河棚镇的舒城小兰花茶园 摄影/曾嘉

舒城小兰花是六安市城县特产,于2016年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走进六安市舒城县河棚镇,“舒城县河棚镇泉石村就业扶贫驿站”的牌子便映入眼帘。兰花茶叶公司流转土地1000亩,兰祥园茶叶公司流转土地500亩,南港茶叶合作社流转土地1800亩……刚走进扶贫驿站,茶农土地流转清单赫然张贴在大厅的墙壁上。扶贫驿站工作组副组长、安徽兰祥园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白祥介绍,实际上,该扶贫驿站主要是依托陈白祥所在的公司建成的,是县里十几个扶贫驿站之一。

“扶贫驿站的主要职能就是帮助茶农和贫困户顺利完成土地流转,帮助贫困户务工、拓展贫困户茶农的茶叶销路,并为茶农提供全流程的生产、管理、培训、加工、销售、品牌宣传等一揽子的“门对门”服务,目的就是实时解决乡亲们的实际困难。与此同时,针对有些村子由于人口少、山区贫困村分布较为分散的情况,还专门设立了“扶贫车间”,让茶农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扶贫政策的实惠。

“在六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舒城县政府的带动下,通过‘扶贫驿站’‘扶贫车间’的形式,实行‘门对门’的帮扶政策,常年吸纳固定就业人员数十人,短期工、季节工多达数百人,大部分是贫困户。”陈白祥介绍,依托公司的发展壮大,扶贫驿站更加重视带动周边农户发家致富,尤其注重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每年带动周边1000多户茶农户均增收2000多元,累计帮助100多户贫困户脱贫。

“扶贫驿站、扶贫车间的形式,发挥好地理标志资源和品牌优势,使地标产品保护与质量品牌升级和实施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不断加强育苗基地、种植基地、加工基地、线上线下销售、茶文化展示、茶旅游服务建设,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直接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六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谢正义说。 

“安徽省的自然环境、气候温度、地形地貌等都是春茶的优选生长地。”安徽省知识产权局局长程胤不无感慨地说,安徽春茶一直成为安徽地理标志产业发展中的“翘楚”,因而也必将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工作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兴起来。(李铎 徐卫平|中国知识产权报

编辑丨刘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