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智能化饲养/超快速冷保鲜/3D打印新技术

发布时间:2021-12-13     阅读:
 
 
欧洲现代农场实现奶牛智能化饲养
 
 

 

2021年9月,《智能农业:自动化如何塑造农业的未来》报告中指出:智能饲养是精准畜牧业中重要的环节。

 

报告显示,基于智能耳标和云系统,可以自动地为摄入量少的奶牛调整补充剂的类型和数量,从而优化奶牛的营养摄入和健康,对农民的收入也有积极的影响。

 

基于欧洲一些农场奶牛智能喂养的经验,智能喂养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为不同需求的牲畜定制口粮

2、提高喂养精准性

3、频繁喂养

 

来源: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公众号

 

 
 
日本开始销售基因编辑的高GABA含量的西红柿
 
 

 

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报道,Sanatech seed有限公司与其销售合作伙伴Pioneer EcoScience有限公司宣布,2021年9月15日开始上市销售“高γ-氨基丁酸(GABA,一种可以让人放松并有助于降低血压的物质)Sicilian Rouge”西红柿。“高GABASicilian Rouge”是世界上首种直接消费的基因编辑西红柿,日本主管部门宣布对其不按转基因产品进行监管。

 

该西红柿上市后还会推出同品种西红柿做成的果泥产品。国际种子联合会(International Seed Federation)表示,“高GABASicilian Rouge”西红柿品种的成功培育是日本基因编辑政策实施中的重要一步,为种子行业继续开展植物育种创新提供了机会。

 

来源: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公众号

 

 
 
中国细胞肉革命迈出大步伐
 
 

 

优质食品研究所亚太区2021年10月26日公开报告显示,中国正投入大量资金,优化并扩大新兴替代蛋白行业规模。全球每年食品生产排放的温室气体约173.18亿吨二氧化碳,占所有人为排放总量的35%。新兴蛋白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人们对环境变化的担忧,以及为实现《巴黎协定》气候目标所做的努力。

 

中国科技部启动“绿色生物制造”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其中包括20多项植物和人工肉类制造的研究子项目,投资约310万美元专门用于开发替代蛋白。尽管这部分资金在政府所有投入中的占比较小,但这些投资较之以前有较多增长,足以表明中国政府对此关注度高,中国可能成为下一轮食品科技热潮的先锋。

 

来源: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公众号

 

 
 
超快速冷却处理的肉类,品质更佳!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肉品加工与品质调控创新团队以羊肉为研究对象,阐明了超快速冷却对羊肉宰后僵直、新鲜度与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该研究发现,超快速冷却处理有效抑制宰后僵直的发生。超快速冷却还可以显著降低羊胴体表面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和硫代巴比妥酸值,达到延长货架期的目的;贮藏过程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的增加与巨型球菌属、短杆菌属和苏黎世杆菌属呈正相关关系,超快速冷却处理主要降低棒状杆菌属、耐冷菌属微生物的数量

 

图片图片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机器学习在动植物基因挖掘中的最新应用
 
 

 

近期,美国和中国台湾省研究人员利用机器学习精准挖掘农作物和动物的关键基因实现作物生长特性和动物疾病的预测,相关成果已于2021年9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

 

研究人员基于拟南芥和玉米的试验数据,通过实验验证了八个主转录因子对氮利用效率的重要性。结果证明,改变拟南芥或玉米的基因表达可以促进植物在低氮土壤中的生长。利用机器学习模型能够更准确地制定不同品种玉米在田间的氮肥管理策略,进而降低农民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和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此外,该信息模型也可以应用于动物,进一步证实了机器学习在揭示生物学模型、农业或医学中生理或临床特征的关键基因的潜力。

 

基于机器学习提高美国大豆和玉米的产量。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农业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表明,基于可识别不断变化的天气模式的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有效提高美国大豆和玉米产量。

 

该团队收集了2016年至2018年在28个州进行的玉米品种试验和2014年至2018年大豆品种试验的作物产量和管理数据,并检索各地区每年的天气数据。研究人员基于这些数据开发了算法和数据集,将其应用于不同天气模式下作物生产情况的模拟,并在威斯康星州中南部随机选择了两个生长季节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机器学习的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该算法有潜力引导农业大幅增产,帮助解决未来的粮食需求问题。

 

来源: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公众号

 

 
 
灵芝和桑黄食药菌抗神经炎症功能因子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药学院在药食同源蘑菇功能因子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揭示了两种人工栽培的灵芝、桑黄子实体中分子结构不同的两类代谢产物具有显著的抗神经炎活性和神经保护活性

图片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一稻一虾综合种养实现稻田周年高产高质高效
 
 

 

11月14日,江苏省一稻一虾现场观摩测产活动在省产业技术体系、省产业联盟推广示范建湖基地进行。一稻一虾的优质水稻金香玉1号实际测产,每亩龙虾田水稻产量为601.5公斤/亩。

 

该技术采用无环沟养殖小龙虾,水稻生长季采用优质水稻品种、秸秆水草全量还田、机插栽培、不施用任何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每亩稻田用菜籽饼200公斤;稻前通过繁育分离、无人机投饵、稻田水体增氧等关键措施,每亩稻田小龙虾产量200多斤。

 

来源:南京农业大学

 

 
 
4项科研成果入选湖北省农机科研成果
 
 

 

11月28日,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湖北省首届农机科研成果发布与对接活动。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研制的“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板栗机械采收技术与装备”、“再生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柑橘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入选湖北省农机科研成果10项重点科研成果并进行现场发布。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

 

 
 
利用非晶中空多壳层纳米材料实现高效光热水净化
 
 

 

仅利用太阳能即可实现高效水净化,光热蒸水被视为一种获得饮用水的绿色新途径,其核心为光热界面材料。近日,中国科学院开发出一种具有中空多壳层结构的非晶纳米复合物,表现出优异的光热蒸水性能。研究表明,该材料可以有效提升光热转换以及水输运过程,具有高效、高稳定性、高环境耐受力等优点

 

图片

 

来源:中国科学院

 

 
 
“全生物降解地膜产品研发与应用”成果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节水新材料与地膜污染防控团队科技成果“全生物降解地膜产品研发与应用”荣获2020-202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图片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镉污染农田安全利用技术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在前期理论和实验室技术研究基础上,在华北平原某典型污灌区开展了大规模田间试验和技术推广。

 

研究发现,重金属Cd的富集能力在小麦品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低吸收品种在降低籽粒Cd含量的同时并未造成经济效益上的负面影响,是切实可行的安全利用技术。通过多点位拟合分析,该研究预测了低吸收小麦品种JM22推广种植的土壤镉临界值。定量结果表明,推广单一小麦品种可以零成本实现试验区80%的镉污染农田安全利用。

 

来源:中国科学院

 

 
 
沙蓬营养价值和从头驯化研究获取得进展
 
 

 

基于沙化土地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高经济价值的沙漠植物进行防沙固沙,同时提高沙化土地生产和生态功能是北方沙区生态修复的重要途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甘肃省寒区旱区逆境生理与生态重点实验室陈国雄、赵鹏善课题组近期从营养价值和从头驯化两个角度系统梳理和总结了沙蓬相关研究成果。

 

研究发现,沙蓬富含蛋白质、必需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和矿质元素,种子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沙蓬植株和种子富含酚酸类物质,动物模型表明沙蓬粗提物在高糖和高脂代谢疾病治疗中有较好的药用价值。与藜麦相比,皂苷含量不是沙米食用的限制因素。可采用个体选育和化学诱变两种策略驯化沙蓬。

 

来源:中国科学院

 

 
 
沙质农田土壤改良促进作物稳产和高产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曾凡江团队对沙质荒漠化土地复垦过程中土壤和作物主要指标参数的变化特征进行定位监测和试验研究,研究表明,沙质荒漠化土地复垦过程中持续性大量添加外源性碳能够显著提升土壤质量并促进作物稳产和高产;针对策勒绿洲沙质荒漠化农田,建议每公顷施用200 kg N、60 kg P2O5和21吨农家肥,能够保证作物高产和稳产。

 

来源:中国科学院

 

欧洲现代农场实现奶牛智能化饲养
 
 

 

2021年9月,《智能农业:自动化如何塑造农业的未来》报告中指出:智能饲养是精准畜牧业中重要的环节。

 

报告显示,基于智能耳标和云系统,可以自动地为摄入量少的奶牛调整补充剂的类型和数量,从而优化奶牛的营养摄入和健康,对农民的收入也有积极的影响。

 

基于欧洲一些农场奶牛智能喂养的经验,智能喂养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为不同需求的牲畜定制口粮

2、提高喂养精准性

3、频繁喂养

 

来源: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公众号

 

 
 
日本开始销售基因编辑的高GABA含量的西红柿
 
 

 

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报道,Sanatech seed有限公司与其销售合作伙伴Pioneer EcoScience有限公司宣布,2021年9月15日开始上市销售“高γ-氨基丁酸(GABA,一种可以让人放松并有助于降低血压的物质)Sicilian Rouge”西红柿。“高GABASicilian Rouge”是世界上首种直接消费的基因编辑西红柿,日本主管部门宣布对其不按转基因产品进行监管。

 

该西红柿上市后还会推出同品种西红柿做成的果泥产品。国际种子联合会(International Seed Federation)表示,“高GABASicilian Rouge”西红柿品种的成功培育是日本基因编辑政策实施中的重要一步,为种子行业继续开展植物育种创新提供了机会。

 

来源: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公众号

 

 
 
中国细胞肉革命迈出大步伐
 
 

 

优质食品研究所亚太区2021年10月26日公开报告显示,中国正投入大量资金,优化并扩大新兴替代蛋白行业规模。全球每年食品生产排放的温室气体约173.18亿吨二氧化碳,占所有人为排放总量的35%。新兴蛋白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人们对环境变化的担忧,以及为实现《巴黎协定》气候目标所做的努力。

 

中国科技部启动“绿色生物制造”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其中包括20多项植物和人工肉类制造的研究子项目,投资约310万美元专门用于开发替代蛋白。尽管这部分资金在政府所有投入中的占比较小,但这些投资较之以前有较多增长,足以表明中国政府对此关注度高,中国可能成为下一轮食品科技热潮的先锋。

 

来源: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公众号

 

 
 
超快速冷却处理的肉类,品质更佳!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肉品加工与品质调控创新团队以羊肉为研究对象,阐明了超快速冷却对羊肉宰后僵直、新鲜度与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该研究发现,超快速冷却处理有效抑制宰后僵直的发生。超快速冷却还可以显著降低羊胴体表面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和硫代巴比妥酸值,达到延长货架期的目的;贮藏过程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的增加与巨型球菌属、短杆菌属和苏黎世杆菌属呈正相关关系,超快速冷却处理主要降低棒状杆菌属、耐冷菌属微生物的数量

 

图片图片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机器学习在动植物基因挖掘中的最新应用
 
 

 

近期,美国和中国台湾省研究人员利用机器学习精准挖掘农作物和动物的关键基因实现作物生长特性和动物疾病的预测,相关成果已于2021年9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

 

研究人员基于拟南芥和玉米的试验数据,通过实验验证了八个主转录因子对氮利用效率的重要性。结果证明,改变拟南芥或玉米的基因表达可以促进植物在低氮土壤中的生长。利用机器学习模型能够更准确地制定不同品种玉米在田间的氮肥管理策略,进而降低农民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和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此外,该信息模型也可以应用于动物,进一步证实了机器学习在揭示生物学模型、农业或医学中生理或临床特征的关键基因的潜力。

 

基于机器学习提高美国大豆和玉米的产量。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农业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表明,基于可识别不断变化的天气模式的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有效提高美国大豆和玉米产量。

 

该团队收集了2016年至2018年在28个州进行的玉米品种试验和2014年至2018年大豆品种试验的作物产量和管理数据,并检索各地区每年的天气数据。研究人员基于这些数据开发了算法和数据集,将其应用于不同天气模式下作物生产情况的模拟,并在威斯康星州中南部随机选择了两个生长季节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机器学习的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该算法有潜力引导农业大幅增产,帮助解决未来的粮食需求问题。

 

来源: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公众号

 

 
 
灵芝和桑黄食药菌抗神经炎症功能因子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药学院在药食同源蘑菇功能因子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揭示了两种人工栽培的灵芝、桑黄子实体中分子结构不同的两类代谢产物具有显著的抗神经炎活性和神经保护活性

图片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一稻一虾综合种养实现稻田周年高产高质高效
 
 

 

11月14日,江苏省一稻一虾现场观摩测产活动在省产业技术体系、省产业联盟推广示范建湖基地进行。一稻一虾的优质水稻金香玉1号实际测产,每亩龙虾田水稻产量为601.5公斤/亩。

 

该技术采用无环沟养殖小龙虾,水稻生长季采用优质水稻品种、秸秆水草全量还田、机插栽培、不施用任何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每亩稻田用菜籽饼200公斤;稻前通过繁育分离、无人机投饵、稻田水体增氧等关键措施,每亩稻田小龙虾产量200多斤。

 

来源:南京农业大学

 

 
 
4项科研成果入选湖北省农机科研成果
 
 

 

11月28日,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湖北省首届农机科研成果发布与对接活动。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研制的“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板栗机械采收技术与装备”、“再生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柑橘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入选湖北省农机科研成果10项重点科研成果并进行现场发布。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

 

 
 
利用非晶中空多壳层纳米材料实现高效光热水净化
 
 

 

仅利用太阳能即可实现高效水净化,光热蒸水被视为一种获得饮用水的绿色新途径,其核心为光热界面材料。近日,中国科学院开发出一种具有中空多壳层结构的非晶纳米复合物,表现出优异的光热蒸水性能。研究表明,该材料可以有效提升光热转换以及水输运过程,具有高效、高稳定性、高环境耐受力等优点

 

图片

 

来源:中国科学院

 

 
 
“全生物降解地膜产品研发与应用”成果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节水新材料与地膜污染防控团队科技成果“全生物降解地膜产品研发与应用”荣获2020-202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图片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镉污染农田安全利用技术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在前期理论和实验室技术研究基础上,在华北平原某典型污灌区开展了大规模田间试验和技术推广。

 

研究发现,重金属Cd的富集能力在小麦品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低吸收品种在降低籽粒Cd含量的同时并未造成经济效益上的负面影响,是切实可行的安全利用技术。通过多点位拟合分析,该研究预测了低吸收小麦品种JM22推广种植的土壤镉临界值。定量结果表明,推广单一小麦品种可以零成本实现试验区80%的镉污染农田安全利用。

 

来源:中国科学院

 

 
 
沙蓬营养价值和从头驯化研究获取得进展
 
 

 

基于沙化土地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高经济价值的沙漠植物进行防沙固沙,同时提高沙化土地生产和生态功能是北方沙区生态修复的重要途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甘肃省寒区旱区逆境生理与生态重点实验室陈国雄、赵鹏善课题组近期从营养价值和从头驯化两个角度系统梳理和总结了沙蓬相关研究成果。

 

研究发现,沙蓬富含蛋白质、必需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和矿质元素,种子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沙蓬植株和种子富含酚酸类物质,动物模型表明沙蓬粗提物在高糖和高脂代谢疾病治疗中有较好的药用价值。与藜麦相比,皂苷含量不是沙米食用的限制因素。可采用个体选育和化学诱变两种策略驯化沙蓬。

 

来源:中国科学院

 

 
 
沙质农田土壤改良促进作物稳产和高产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曾凡江团队对沙质荒漠化土地复垦过程中土壤和作物主要指标参数的变化特征进行定位监测和试验研究,研究表明,沙质荒漠化土地复垦过程中持续性大量添加外源性碳能够显著提升土壤质量并促进作物稳产和高产;针对策勒绿洲沙质荒漠化农田,建议每公顷施用200 kg N、60 kg P2O5和21吨农家肥,能够保证作物高产和稳产。

 

来源: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