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却还经历着“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吃水肩挑人抬,赶集翻山越岭”的日常。“金米金米,要金没金,要米没米”,祖辈们世代被困苦、落后困扰,走不出这座大山,只能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寄托在村名里,也一度成了自嘲。
一
又一出“山海情”
所幸,柞水县确实有着极高的自然禀赋。
柞水县全县植被覆盖率高达78%,县境内有一条乾佑河,两岸遍布柞树,便因此而得名“柞水”。柞树,别名耳树,是生长黑木耳、香菇的极佳树种。
野生木耳喜欢潮湿的环境,最佳生产环境的气温是25度。柞水县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秋季皆可产耳——这里的全年日照、平均气温、无霜期长度、无污染的水源构成一张独家的极品黑木耳元素地图。
在这里生长的木耳,不仅产量高,而且不易产生杂菌。木耳个大肉厚,耳面呈黑褐色,有光亮感,背面暗灰,质地呈胶质透明,耳瓣舒展,干燥时收缩变为脆硬的角质近似革质。浸泡品尝清淡无味,肉厚质软,鲜美脆滑,吸水率可达15倍,营养丰富,胶原蛋白含量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公认的极品“山珍”。
陕西柞水木耳品质的远近闻名还可追溯至明清时期。《陕西通志》中记载,“万山丛树多,土人伐生木耳。近耳收买成包,水陆运至襄汉,作郧耳出售,价倍川耳。”
传统的木耳种植方式耗时长、产量低,种植户们单打独斗,很难形成规模,种植木耳赚不上钱,鲜少有人问津。生产的木耳也受销售渠道局限,长期以来都只是自产自销,外界少有机会、渠道,也很难买得到本就稀缺的柞水木耳。
柯路是土生土长的柞水本地人,90后,现在担任柞水县金鑫菌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金鑫菌业)的厂长。在他看来,县里的困苦根源就是产品还没有从县里走出去,没有扩展到外地市场。他也见证到,在政府投入之前,大家总是畏手畏脚,想改变现状做出点事业来,但又会有很多担心,“就怕赔钱之类的”。
2017年以来,柞水县结合县情实际,把木耳产业作为全县的主导产业,并制定了“1153”目标,即1万亩土地、1亿袋规模、5000吨产量、3亿元产值的发展计划,带动县内困难群众增收致富,依据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让柞水木耳产业走出去,或许还能从此焕起当地经济的活力。
金鑫菌业、柞水县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科投公司)也在政策的扶持下,分别对应柞水木耳的研发、生产端和销售端,在柞水木耳产业实现全链条的扶持。金鑫菌业主要工作时研发新品种,也会定期开课组织种植户们进行培训,愿意参与进来的农户,从如何打孔、挂袋、采耳、晾晒,到什么时候浇水、通风,都可以得到专家的指导。科投公司则以“秦优山甄”品牌开拓销售渠道,旨在推出“处于秦岭山中甄选的优质农产品”,帮助农户们变现。
同年,在科技部的牵线下,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从东北出发,前往与吉林生态条件相差甚远的柞水,此行的目的是把他毕生的木耳研究成果和培育技能带过去。
李玉已年届八旬,全年出差天数却长达两百余天,他在秦岭的深山老林中一钻便是数十日,采集了27个柞水地方特色的菌种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试验和对比研究,李玉团队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对柞水本地主栽品种进行了改良,选育了适合柞水栽培的木耳。李玉团队研发的黑木耳菌种都成为了至今为止柞水木耳产业集中发展的品种,成功培育的金木耳、玉木耳、羊肚菌、竹荪灵芝等珍稀食用菌,也已在逐步试点推广。而相较于广为人知的东北木耳,柞水的木耳同样有其特色,在柯路看来,它的口感更加软糯Q弹。
柞水县正在书写着又一个现实版“山海情”的故事。在对口帮扶和政策倾斜、科研加持之下,柞水县人民正在将其貌不扬的“黑木耳”培育成大棚里身价倍增的“金木耳”。
二
只赚不赔的买卖
为了让木耳生产更有效率、更加环保,县政府用农作物秸秆、枯草和树枝制作的培养棒取代了天然柞木,还开创了“两借两还”的模式——由村集体与企业签订借贷合同、农户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借棚还耳、借袋还耳”的协议,村集体免费为农户提供木耳菌袋或木耳大棚,每季采摘结束后,农户将采摘的成品木耳上交进行统一销售,销售资金再由村集体扣除借棚、借袋的成本后返还农户。
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后期管理水准也达不到要求,木耳的产能、品质等各方面都不尽如人意。木耳产业对于种植技术要求较高,山里营销环境落后,民众的商业意识相对不够开阔,项目推广初期曾受到不少挫折。
免费借菌棒菌袋、传技术、包销路、保营收——稳赚不赔,哪里有这么好的交易?
起初,抱有怀疑甚至排斥心理的大有人在。尽管李玉会亲自授课,但愿意花时间精力参加金鑫菌业举办的培训的人也不多,山险路远,培训又耗时较长,家里还有不少的农活儿等着要做。
一开始,柯路尝试过通过发放小礼品的方式拉人来参加培训,效果并不显著。培训的口碑是一点点被看到的。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户与未参加过培训的种植户们的收成、收益都有了明显的差异化表现,培训班名声的远播比之前花了大力气的宣传好。
在“两借两还”模式下,农户们多劳多得,承包的大棚多,收入就高。供销社第一年统筹集中收购,第二年农户可以借袋还耳,企业以30元一斤的保护价从农户手中收来后进行加工。科投公司销售部长赵国辉介绍起“柞水黑木耳”保证农户们收益的新型模式,“农户朋友、种植户朋友可以把木耳借回,国家每袋补贴5毛,种植出的木耳也不愁销售集体经济下企业集中收购进行再加工”。
赵国辉表示,在过去,当地农户的收入可能还不足1500元,但自从种植柞水黑木耳开始,已经逐渐好转。2019年,柞水县发展木耳7500万袋,产出干木耳3500吨,实现产值2.25亿元。全县6944户产业帮扶户实现户均增收5000余元,虽然只是数千元,但已然提升了3-5倍。
此外,保险公司也对此有专门的保险,分为保产量和保价位,保质量就是种植户一亩地种出多少,是有最低保障的,低于这个数字,保险公司就进行赔付,在价位上可以保证30元/斤不变,在很大程度上,种植户的后顾之忧都被一一抚平。
三
金米金米,有金有米
2018年,乘着柞水县大力发展木耳产业的东风,金米村也开始统一建设木耳大棚,柞树上的小木耳变成现代化的菌包棒,住进了智能化大棚,这样栽培,既省地又节水。金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种植业从“单打独斗”变为“集体抱团”发展。
2020年,金米村全年共种植木耳300万袋,销售木耳近6万公斤,其中销售1.85万公斤,产值近百万元;电商销售木耳10万单、4万公斤,营业额300万元。收益分红带动全村农户188户553人,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万元。
至今,柞水县已建成了金米、西川等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基地60个,建成了1960个木耳大棚、5个年产2000万袋的菌包生产厂和1条1000吨的木耳分拣包装生产线,发展木耳专业村46个。
在柞水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科投公司目前大约有7500亩地,预计产量3500吨,产值达到1.9亿。线上线下同步开拓销售渠道,线下商超、特产小店,线上各个电商平台、社区团购模式,数字化销售渠道的基础布局已经构建,未来还会进一步深入。
柞水县聚焦柞水木耳科学化管理,搭建科技驱动产业发展的平台,加大木耳系列产品的科技研发力度,深化秦岭生态适生优质菌种研发。李玉院士工作站的落成,木耳菌种繁育基地、全国首家木耳大数据中心的拔地而起,都在一点点见证着当地木耳产业“百万生意”的敲定。
4年多来,李玉院士团队积极开展秦巴山木耳种质资源发育与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到2021年为止,柞水县木耳菌包年生产能力已达1亿袋以上,年产木耳5000吨,木耳农户户均增收5000多元。还有更多由黑木耳衍生的深加工产品被推向市场,更多的吃法、更便捷的方式、更“好吃”的营养特性征服了各个年龄层。
产业发展的同时,乡村农户的生活状态在一朝一夕中发生改变。“柞水木耳”不仅让产业走了出去,也带动和吸引了一批在外的年轻人回到了柞水。
四
走出去
而今,遇上秋耳采收的季节,金米村里的景象可能是,青山绿水间,一排排现代化的木耳大棚绵延不绝,露天地栽木耳基地正在向山脚延伸,一望无际,大棚里一朵朵肉嘟嘟、圆墩墩的木耳菌袋码得整整齐齐,即将破袋而出。
和出去打拼又回来的其他年轻人不同,柯路一直留在本地,也从没有想过离开。“一个人不管是有啥成就,最好是在自己的家乡做一份贡献”“就算你在外面混得再好,都不如在自己的家乡打出一片天地,是不是?不管咋地,都要报效自己的家乡,让自己的家乡变得更好”。
柯路重复了几次,这听起来有些宏大,但他言之凿凿,让人愿意相信,他只想安安心心去实现他想要达到的目标和价值——研究出属于本地产品特色的木耳,也把家乡的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做广泛,推向更广阔的市场,“现在还没有(完全实现)”。
如何让“柞水木耳”走出深山,走向市场,拓展销售渠道,任重道远。事实上,不仅是柞水县政府、柞水县人民在努力,这也是社会各界都在关注和操心的事情。
在今年9月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上,“柞水木耳”通过腾讯“丰收好物”计划微信视频号直播,为更多人所知,卖得更远也卖得更好。
“丰收好物”计划是腾讯在农业农村部的指导下,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借助旗下平台的流量、资源与能力,提出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定制化服务与人才支持,推动农产品品牌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共同富裕的专项计划。这一计划由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腾讯公益、腾讯广告、微信联合发起,与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各地政府合作,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践行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
自今年9月启动至今,“丰收好物”计划已为23个省市、四十多款特色农产品提供了从销售到推广、全链路数字化的可持续解决方案,帮农户实现“第二次丰收”。
各地的优质农产品,从被选中、加入“丰收好物”计划,以通过微信视频号直播、广告投放、创意设计、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宣传、微信小程序商店搭建、互联网推广技能培训等形式提升新农人数字化水平,可持续地发挥产业带动效应,也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扩大品牌声量,提高产品知名度,助力农产品商户长期运营升级。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木耳还会一季季、一茬茬地生长,带着全村人的希望。不同的是,它将不再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地方特色、地理标志产品——透过腾讯各平台,更多的优质农产品和它一起,将有机会从一处坐标进入千家万户,那是另一种高速公路。
写在最后:
来源:南方周末 【声明】品牌农业参考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交流学习,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本公众号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慧供工作人员(ID:13375448892),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