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5月凉山马铃薯等4个产品获得首批认证以来,短短5年,四川地标农产品创下品牌奇迹。它们正成为产业的“领航员”、区域“金招牌”、城市“新名片”,而不断壮大的地标产品集群也构成了四川省农业品牌强省的“新坐标”。
四川造”地标农产品集群效应初显,背后有何奥秘?
——风景树变摇钱树地标保护助力农业品牌提升
全省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会上,他侃侃而谈“大田石榴”巨变:上世纪90年代,大田石榴因品种差、管理弱,果子卖不脱,只能当成风景树。如今,全镇石榴面积已达1.3万亩,实现人均现金收入1.5万元。“从每斤几毛钱一路涨到最高20多元,有的果农家两亩就卖了17万元。”
地标认证正是巨变动力。
因为地标,万源蜂桶蜂蜜单价由每公斤100元涨到140元,年增收900万元;汶川甜樱桃均价每公斤60元,全县产值1.2亿元;安岳柠檬采摘时均价每公斤6-8元,贮藏至今年2、3月后一路飙升到16元,市民直呼“比肉还贵”……
价格高企背后是品牌的力量。川产地标农产品正在由产品、加工利润向品牌利润根本性转变,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2011年,中国区域品牌价值评估,我省超亿元地标农产品14个;2012年,蒙顶山茶、安县魔芋等6个产品跻身“中国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4年,四川泡菜、纳溪特早茶成为首批中国—欧盟地标互认产品,“四川造”地标农产品正式闯向世界。
川茶”、“川粮”、“川菜”、“川猪”、“川烟”、“川药”背后,地标农产品正是排头兵。而大凉山、川藏高原、大巴山、川中丘陵、成都平原、金沙江流域“六大特色区域”都有地标引领,农产品地标遍布全省21个市州,凉山更是多达21个。
据介绍,四川省获证产品存在规模小、发展潜力有限等问题。同时,获证主体重生产、轻品牌,对品牌培育、市场营销、文化挖掘等亟待加强。而不少产品未经过商品化处理包装,难以实施品牌化运作,有品、无名、无牌状态较为突出。“个别地方名特优农产品沉寂于农贸市场甚至被‘贱卖’,优质优价未得到充分体现。”省农业厅质量安全中心负责人介绍。